常见肛肠疾病科普知识
一、何谓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在肛门、直肠、结肠部位的疾病,常见的有痔、肛裂、肛隐窝炎、肛门乳头肥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结肠直肠炎、结肠直肠良性或恶性肿瘤、便秘等,俗称“痔瘘”、“肠炎”、“痢疾”等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由于病位不同,病人可有便血、肛门肿胀坠痛、肛外肿物破溃流脓、肛内肿物脱出、腹胀腹泻、大便费力或排出不畅,甚则可有便意频频、里急后重、发热、贫血、消瘦等表现。
二、肛肠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若有下列情况之一,请尽早到肛肠科
(1)大便带血、滴血、喷血;常见内痔出血、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炎、肛管直肠癌等。
(2)肛门有肿胀坠痛或异物刺激;肛门直肠病变中,发生在齿线以下的有肛窦炎、肛乳头炎、肛裂、外痔、肛周炎、肛周脓肿、肛瘘等,这些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疼痛等。
(3)肛门周围皮肤有肿物或肛内有肿物脱出;便后有肿物脱出肛外,常见于内痔、肛乳头状瘤、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
(4)肛门部有瘙痒不洁;常见于:痔病、肛窦炎、肛周湿疹等肛周皮肤病等。
(5)有便干便稀或二者交替,排便困难;可见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结直肠疾病,如炎症、肿瘤。
(6)大便形状细、扁或掺有脓血黏液;常见于大肠肿瘤、溃疡、炎症等。
(7)有腹胀腹痛间断发作者;常见于大肠肿瘤、溃疡、炎症等。
(8)不明原因消瘦、乏力或贫血者;
(9)腹部能触及到游动或固定肿物者;
(10)有痔疮、肛瘘、消化道肿瘤已行手术治愈又感到肛门或全身有不适者。
三、如何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1、注意肛门卫生
⑴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肛周粪便残留,以免刺激肛周皮肤瘙痒、发炎。便后应尽可能地将肛门擦干净,能用温水或1%温盐水清洗坐浴最好。为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微环境的生理状态,便后最好不用或少用肥皂、洗液清洗肛门。
⑵选择透气性、吸水性好、宽松,柔软的内裤,保持肛周皮肤干燥舒适,避免肛周皮肤因内裤材质粗糙、质硬损伤肛周皮肤,从而继发肛肠病。
⑶不在阴凉、潮湿处久坐。
⑷坚持提肛锻炼,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太极拳及其他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预防肛肠疾病。
2、注意饮食卫生
⑴注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及粗粮等,尽可能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发肛肠疾病。
⑵科学饮水:每天早晨空腹饮用-毫升温开水或者淡盐水有助于润滑肠道、刺激肠蠕动,缓解便秘的作用。平时多饮水,有利于胃肠功能,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
⑶预防肠炎腹泻和大便干燥,减少肛肠疾病的诱发因素。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肛肠疾病
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最好按排在早饭后或晚睡前。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读书或看报,也不要与人谈话,并应将每次排便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内。
⑵做到“欲排则排、排尽即起”,不要养成“空坐马桶”等大便、排便后久蹲不起的习惯。
⑶不忽视便意,一旦感觉有便意应及时入厕排便,很多人的经验是便意过后,当天或以后的几天可能再没有便意感,忽视便意容易诱发便秘。
4、运动健身,是预防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
运动是启动机体各系统机能的钥匙,运动对消化道机能的启动和促进也不例外。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运动,有利于食欲和肠道内容物的转运,对维持大便频率,有利于预防便秘及其他肛肠疾病。
5、注意药物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⑴药物和便秘有关:有文献为证,很多用来缓解便秘的药物,是引起难治性便秘和结肠黑变病的诱因。某些抗生素、精神神经类药物等多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泻剂使用过量和某些药物的副作会引起腹泻。便秘和腹泻时很多肛肠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⑵药物可造成肠道微环境失常:因手术、感染等应用抗生素时间长、抗生素选择不当,轻则引起胃肠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引起菌群失调(抗菌素相关性腹泻),不适当的应用广谱抗菌素还会引起霉菌性肠炎。激素、免疫抑制剂、某些抗肿瘤药物等都会引起肠道微环境失调,引起或诱发肛肠疾病。
另外当我们肛门直肠发生一些疾病、出现一些轻微症状时,应及时找肛肠医师进行诊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症进一步加重甚至贻误病情
四、肛肠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症状
1.痔病: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当其发生脱出、便血、疼痛等临床症状时便称为痔病。痔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发生痔,以20~40岁的人群较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分为I期内痔、Ⅱ期内痔、Ⅲ期内痔;外痔分为:炎性外痔、血栓外痔、曲张型外痔、纤维化型外痔,不同类型痔病其治疗方法不同。医院肛肠科白东初
2.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愈合,逐渐形成慢性的特点。一般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肛裂的发生通常与肛管的解剖缺陷、排便时过度用力、大便干结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也可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肉芽肿性结肠炎、结核性溃疡、梅毒、恶性血液病等。
3.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发热,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瘘的特点。
4.肛瘘: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邻近皮肤或组织相通的不正常通道,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本病以肛旁反复流脓、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比例是5:1。其发病原因多数与肛腺感染有关。如久治不愈可形成复杂性肛瘘或发生癌变。
5.肛管乳头瘤:是直肠柱下端肛乳头发炎、水肿,日久增生变大,形成瘤样肿物。一般为良性,但可癌变。
6.直肠息肉:是大肠粘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统计表明有40%-50%的病例可转变为腺癌。
7.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直肠全层、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城市已较少见。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幼儿、经产妇及年老体弱者多见。
8.便秘:便秘是一组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有大便少、大便硬、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肛门胀堵、便不尽感,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腹胀、恶心、便血、烦躁等症状。从病因学上可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目前,根据排便困难发生部位和动力障碍,国际上公认将其分为三型即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
9.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和癌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而克罗恩病则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10.大肠癌: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直肠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位居第3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年我国十分之一人口的抽样调查,大肠癌平均死亡率为4.54/10万人口,居癌症死亡第5位。
五、便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便血是一种很常见的肛肠疾病症状,引发便血的病因有很多,不单纯是由痔疮引起,患者出现便血一定不要大意,应及到正规专业医
院进行检查治疗。常见的原因有:
1.痔病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
2.结肠、直肠和肛管炎症:各种急慢性炎症、溃疡性结直肠炎、克隆病、放射性直肠炎、缺血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等。
3.结肠、直肠和肛管肿瘤:发生在结直肠和肛管部位的良、恶性肿瘤,如息肉、腺瘤、癌等。
4.肛裂:肛管的溃疡、损伤等。
5.此外,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