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肛窦炎症状
肛窦炎图片
肛窦炎好治吗
肛窦炎表现
肛窦炎治疗
肛窦炎手术

息肉痔直肠结肠息肉,患友的家庭中医

直肠、结肠息肉,是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此病中医称之为息肉痔。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X线片、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二、情志调理

1、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也可指导患者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三、起居调养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四、饮食调养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五、预防与调摄

1、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肠炎、肛窦炎、内外痔等。

2、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六、灌肠

适用于多发性息肉。

1、用5%一6%明矾液50一l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2、取乌梅、五倍子、紫草、贯众各15g,牡蛎、夏枯草、海浮石各30g,共煎水mL,每次l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七、穴为位贴敷

1、常用穴:神阙、天枢、关元。

2、辨证用药

(1)湿瘀阻滞证:薏苡仁、苍术、当归、赤芍、川芎、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2)肠道湿热证:黄芩、黄连、茯苓、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3)气滞血瘀证: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4)脾虚夹瘀证:党参、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3、操作方法:在调配好的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0.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贴药后留置8小时。敷药后局部皮肤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4、疗程:每次选1~2个穴位。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

八、中药肠道水疗

术后5日后可进行中药肠道水疗。

1、证候偏于湿热者,治宜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推荐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木香、地榆、槐花、赤芍、苍术、延胡索、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证候偏于湿瘀者,治宜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苍术、陈皮、黄连、木香、茯苓、槐花、丹参、地榆、赤芍、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九、艾灸

1、穴位选择:关元、天枢、大肠俞。

2、灸法:艾条灸30分钟,艾罐灸30分钟。

3、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30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4、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十、红外线照射

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每次照射30分钟。

十一、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2、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3、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注射注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中药保留灌肠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gsp.com/gdyhzm/125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