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为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病,占此类疾病的20%~31%。由于肛周脓肿及肛瘘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两个不同时期,故两者联系极为紧密。除极少数肛瘘是由外伤等其他因素引起,绝大多数肛瘘发病过程都与肛周脓肿有关系。
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彻底清除原发灶术中既要彻底清除内口,敞开间隙,又要清除“死骨”样上皮细胞。
婴幼儿肛瘘和肛周脓肿是小儿急诊外科及普外肛肠专科中的常见病,这方面正确的治疗方式还在深入研究,婴幼儿肛瘘和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者认为婴幼儿脓肿性肛瘘的复发不仅与手术方式有关,而且与其肛门直肠解剖结构的特点及肛隐窝的处理等密切相关。
医学研究生学报年5月刊文有一篇关于婴幼儿肛周脓肿与肛瘘的文献,医院对例2岁以下婴幼儿及84例成人的脓肿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分析婴幼儿脓肿性肛瘘的临床特点,探讨适合婴幼患儿的手术方法。
婴幼儿组例2岁以下的脓肿性肛瘘患儿,男性9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为9.5个月;77例(75.49%)低于1岁。喂养不当、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有关者36例,尿布粗硬,摩擦臀部皮肤致肛周围感染形成脓肿者24例,无确切病因者42例。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者92例,为肛瘘者10例。
肛周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而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这两种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疾病的两个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感染,破溃流脓,长期不愈的患者可能发生肛周癌。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等手术方式,其共同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肛门功能受损,高位复杂性肛瘘者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因此,一些学者及美国肛瘘治疗指南建议“带瘘生存”。
正常无病变的肛管并不容易发生感染,肛管有其自身的防御功能,在排便的过程中肛垫、肛窦、肛腺能够顺应肛管的扩张收缩,保证粪便顺利通过。
正常肛腺分泌通畅,粪便不易进入,不致引起感染发病。然而,在发生痔、肛裂等病变时,肛管的解剖完整性发生改变或破坏,伴随发生的功能及局部代谢的改变,削弱了肛管的自身防御功能,自净功能减退,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繁殖。肛管本身存在解剖薄弱区,如肛腺开口位置高并深陷肌层,肛管有着丰富的相互交通的筋膜间隙结构及蜂窝组织,易于感染形成脓肿。运动、站立、坐位压迫、刺激性饮食、劳累等均可成为诱因加重炎症的发展、扩散。
目前,多以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解释成人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该学说认为病原微生物进入肛周组织的门户除肛隐窝外,还有肛管上皮。原发性脓肿并非沿肛腺形成括约肌肌间脓肿,而是先在中央间隙内形成中央脓肿,继而沿纵肌纤维向其他间隙蔓延,形成肛周脓肿和肛瘘。
婴幼儿患者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病菌易于侵入中央间隙与间隙内侧皮肤。婴幼儿的肛周组织有以下特点:①此处皮肤借纤维隔与中央腱直接相连,较坚硬,缺乏弹性;②皮肤深面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的间隙,缺乏肌肉支持,易致外伤感染(如硬便擦伤、尿布擦伤)。在案例研究中,24例在发病过程中由于尿布粗硬,摩擦臀部和肛周造成婴幼儿脓肿的发生。肛瘘的发生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治疗密切相关,大部分肛瘘是由肛周脓肿引起。
肛周脓肿大部分婴幼儿一般无伴随疾病,偶有低热。通常肛瘘起源于肛隐窝,肛瘘发病常由于相邻近的肛腺感染。有人研究认为小儿肛瘘的发病机制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患儿肛腺存在发育异常,易出现感染而致通向皮肤的肛瘘形成。在此过程中有雄激素的作用,来自母体的雄激素使新生儿皮质腺分泌旺盛,男婴由于新生儿睾丸产生的雄激素使皮质腺分泌更为旺盛,以此可解释绝大多数患儿为男性。因此彻底清除瘘管内口,同时处理好肛隐窝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术后瘘管复发,如此治疗后基本上无术后复发的病例。在案例研究中脓肿性肛瘘婴幼患儿男性者占96.08%,多数1岁以下,而且多无其他伴随疾病。而成人组无明显性别差异。婴幼儿组绝大多数都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而成人组表现形式多样。案例研究也证实了婴幼儿脓肿性肛瘘发病机制存在先天性因素,51.96%患儿经肛门镜检查发现肛隐窝发育异常。肛腺一般通过肛腺管开口于肛隐窝,而发现肛隐窝发育异常者,如肛隐窝过深或过浅、壁异常增厚、几个隐窝融合等易受损伤形成肛隐窝炎,此时肛隐窝由于炎症而引流不畅,聚积于其中的细菌经肛腺管诱发肛腺炎,进而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婴幼儿抵抗力低下,易于形成肛周脓肿。
在案例研究中结果表明,婴幼儿脓肿性肛瘘单纯性者占98.04%,而成人组只有38.09%。成人组84例中52例均为复杂性肛瘘,并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婴幼儿肛瘘很少出现复杂性肛周脓肿和肛瘘,婴幼儿脓肿性肛瘘这一特点使外科治疗时不必进行扩大切除。单纯肛瘘切开术预后良好,出现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少,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肛门括约肌。案例研究中对45例患儿脓液或瘘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加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均为大肠埃希菌。近年来发现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于家长过早使用抗生素,易致细菌耐药。故婴幼儿肛周脓肿应尽早手术治疗,而且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少于3d。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儿与成人的不同点是肛周脓肿和肛瘘感染源的鉴别。有报道在成人中能准确发现肛周脓肿和肛瘘感染源者仅为34.7%,而在案例研究中,91例(89.22%)患儿可发现肛周脓肿和肛瘘的感染源。因此对婴幼儿脓肿性肛瘘应尽可能早期进行全面检查,诊断应包括部位、大小、与括约肌的关系、感染源等方面。婴幼儿脓肿性肛瘘复发率的高低与手术方式及术中仔细处理肛瘘的感染源密切相关。
对于婴幼儿脓肿性肛瘘患者,除了了解临床特点及手术要点之外,也应重视术后的肛门功能,不要因力求治疗彻底而破坏肛门的正常功能。肛管直肠解剖的完整性在抵御感染过程中至关重要。加强术前诊断可有效维护肛门功能,可以采用肛肠压力监测、MRI和直肠腔内超声、X线造影等手段,对于病变部位等进行精确诊断、了解清楚瘘道与括约肌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三维成像了解括约肌潜在的损伤,断裂等,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