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第一节消化管(下篇)
四、胃胃stomach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食物由食管入胃,混以胃液经初步消化后,再逐渐被输送至十二指肠。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形态和大小随内容物的多少而不同,还可因年龄、性别、体型的不同而有差异。胃有入、出口,前、后壁,上、下缘。入口为食管和胃相连处,称为贲门;出口为胃与十二指肠相续处,称为幽门。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上缘称为胃小弯,胃小弯的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下缘称为胃大弯。通常将胃分为4部:贲门附近的部分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胃的中间广大部分为胃体;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中紧接幽门呈管状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幽门管左侧稍膨大部分称为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胃的位置
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以下。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未被肋弓、肝和膈掩盖,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
(三)胃壁的构造
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织膜和外膜4层结构。新鲜的胃黏膜为淡红色,胃内空虚时,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当充满食物胃扩张时,则皱襞消失。在胃幽门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称为幽门瓣。黏膜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3层平滑肌构成。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胃的外膜为浆膜。
胃的分部和黏膜
五、小肠小肠small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食物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场所。上端起于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小肠全长约5~7m,由上而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紧贴腹后壁。十二指肠上端接胃幽门,下端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十二指肠与空肠之间的弯曲。十二指肠空肠曲处有一条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该韧带临床上又称为Treitz韧带,是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处的重要标志。十二指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十二指肠和胰
1、上部superiorpart:长约3~5cm,在第1腰椎的右侧起于幽门,水平向右,至肝门下方胆囊颈附近急转向下,接续降部。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壁较薄,黏膜面光滑无环状皱襞,称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descendingpart:长约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部,沿第1~3腰椎的右前方,右肾前面内侧缘垂直下行,于第3腰椎的下缘又急转向左,移行于水平部。降部肠腔内,中份的左后壁上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该乳头距中切牙约75cm。十二指肠大乳头稍上方,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3、水平部horizontalpart:长约10cm,起自十二指肠降部末端,在第3腰椎平面向左行,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的前面,移行为升部。
4、升部ascendingpart:长约2~3cm,自水平部末端始,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下,即由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二)空肠和回肠
位于腹腔的中部和下部,周围为大肠所环抱。空肠上端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端借回盲口与大肠的盲肠连通。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空肠约占空、回肠长度的上2/5部,回肠约占空、回肠长度的下3/5部。
1、空肠jejunum:空肠管径较粗大,管壁较厚。血管分布较丰富,故颜色较红润。黏膜环状皱襞高而密,黏膜内有许多分散分布的孤立淋巴滤泡。空肠主要位于腹腔的左腹外侧区和脐区。
2、回肠ileum:回肠管径较细小,管壁较薄。血管分布较少,故颜色较淡。黏膜环状皱襞低而稀疏,黏膜内除有分散分布的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是由孤立淋巴滤泡汇集而成。伤寒杆菌多侵犯集合淋巴滤泡。回肠主要位于腹腔的脐区和右腹股沟区。
空肠与回肠的比较
六、大肠大肠largeintestine起自右髂窝内的回肠末端,终于肛门,全长1.5m,略呈方框形,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根据大肠的位置和特点,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外形特点为口径较粗,肠壁较薄,而盲肠、结肠还有3个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共3条,与盲肠和结肠的长轴一致,是纵行平滑肌增厚而成。结肠袋是肠壁上许多横沟隔开而成的环形囊状突起。肠脂垂位于结肠带附近,为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结肠的特征
(一)盲肠
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下端为膨大的盲端,上续升结肠,位于右髂窝内。在其后上方有回肠末端的开口,此口称为回盲口。回盲口处有回盲瓣ileocecalvalve。在回盲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二)阑尾
阑尾vermiformappendix形似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下端则以盲端游离,长约7~9cm。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相对固定,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3条结肠带最后汇集于阑尾根部,故手术时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阑尾的游离端伸展的位置不恒定,以盆位较多见,其次为盲肠后位及盲肠前位,回肠前位和后位较罕见。
盲肠和阑尾
(三)结肠
结肠colon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肠管。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结肠又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小肠和大肠
1、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自盲肠上端,沿腹后壁右侧上升,至肝右叶下面转向左移行为横结肠。升结肠移行为横结肠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升结肠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故升结肠移动性很小。
2、横结肠transversecolon:呈弓状向左行,至脾下转折向下,移行为降结肠。横结肠移行为降结肠处的弯曲,称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
3、降结肠descendingcolon:沿腹后壁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没有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故降结肠移动性很小。
4、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呈“乙”字形弯曲,向下进入盆腔,至第3骶椎水平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链接盆腔左后壁,乙状结肠有较大的移动性。
(四)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乙状结肠,下端至盆腔处续于肛管。直肠后面与骶骨和尾骨相邻;直肠前面,在男性邻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在女性毗邻子宫和阴道。
直肠侧面观,可见有两个弯曲:上段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一凸向后的弯曲,称直肠骶曲;下段绕过尾骨尖前面转向后下方,形成一凸向前的弯曲,称直肠会阴曲。下段直肠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壶腹内面有2~3条半月形黏膜皱襞,称直肠横襞。其中最大而恒定的一条直肠横襞,在直肠壶腹上份的前右侧壁,距肛门约7cm。直肠横襞主要有支持粪便的功能。临床直肠镜检查,应顺着直肠的弯曲插入,避免伤及直肠横襞。
直肠侧面观
(五)肛管
肛管analcanal为大肠的末端,长约3~4cm,上端于盆膈处与直肠相连,下端开口于肛门。
直肠和肛管冠(额)状切面
肛管上段的黏膜有6~7条纵行的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该黏膜皱襞称肛瓣。两相邻的肛柱与肛瓣围成一开口向上的小凹陷,称肛窦。肛窦内易潴留粪屑,引起肛窦炎。各肛柱下端和肛瓣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称肛皮线。它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齿状线下有表面光滑并略显光泽,宽约1cm的环状带,称肛梳,又称痔环。在齿状线以上的黏膜下和肛梳的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当静脉丛淤血曲张时,形成痔。临床上将齿状线以上的痔,称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痔,称外痔。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称白线。
直肠肛管内面观
肛管处的环形平滑肌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环形的骨骼肌,称肛门外括约肌,有随意扩约肛门、控制排便的功能。在白线处深面恰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临床肛门指诊时,可感知该处有一环状沟。
肛提肌与肛门外括约肌
往期回顾体表标志
消化系统总论
消化管(1)
中西医临床医学据说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