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以为肛窦炎只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不然,幼儿也很容易患肛窦炎,但是很多父母对肛窦炎也是很迷惑。
肛窦是一个解剖名词。在肛门与直肠交界处,也就是皮肤和粘膜汇合处,医学上称为齿状线。
齿状线上方的直肠粘膜一部分略隆起,呈纵形分布,两个隆起间有一凹陷,称为肛窦,或称隐窝,或称‘陷窝’,通常是肛腺(分泌少量粘液,有保护粘膜和滑润大便的作用)的开口处,它们有多个。
在新生儿阶段尽管肛窦较浅,但毕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在下述情况下可能感染发炎:
1婴幼儿抵抗力降低,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时,特别是肛门及其周围局部免疫力低下时发生率较高。
2局部损伤,由于肛窦距肛门口很近,而婴幼儿肛门括约肌较松,所以家长用传统方法在孩子便后用尿布擦肛门时,很容易损伤肛窦处粘膜,导致继发感染。
3身体或肛门周围感染,包括肛门清洗差、臀红等在内。
婴幼儿肛窦发炎以后,除了自身红肿、出脓外,最主要导致两种不良后果。
第一种是局部炎症对肛门括约肌的剌激,造成因括约肌痉挛发生的疼痛和便意频频,而这种疼痛比肛窦炎症带来的疼痛重的多,婴幼儿只能以哭闹来表达这种疼痛;
当宝宝解便时,由于粪便的剌激,常使括约肌痉挛发作,所以常在解便时大声哭闹和停止排便。
但实际上大便尚未排净,残留的大便和肛窦自身炎症的剌激,又使得宝宝随时想解便,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常难受的连锁症状,且一般由吃奶而诱发。即:吃奶→排便→哭闹(疼痛)→吃奶。
当然,宝宝想痛痛快快地解大便,可又因肛门疼痛作梗不能实现,又不能以语言来表达,只能以哭示警。
由于病变处较隐蔽,孩子剧烈哭闹家长不知是怎么回事,常弄得一家人团团转。
另外,由于肛窦的炎症,宝宝大便表面有时因带有粘液、脓液和血丝,也常被误认为肠道感染或便血待查。
第二种不良后果是肛窦炎发展成肛周感染,并形成肛瘘。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引起肛乳头发炎和肥大。
如出现上述情况,家医院检查就诊,为了减少和预防肛窦炎,除了积极治疗红臀和婴幼儿腹泻外,改变旧的习惯很重要。
在孩子排便后,用温水冲洗肛门后,以消毒的软布或棉球蘸干。
另外,当婴幼儿非正常哭闹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哭闹是否与排便有关,如果有吃奶→排便→哭闹连锁症状,或者检查宝宝肛门旁皮肤下面有触痛的小硬结,或粪便条某侧有少量脓液或血丝,医院诊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诊断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极有可能在肛窦炎的基础上发展成肛周脓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