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隐窝炎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
肛隐窝炎是指肛隐窝、肛门瓣发生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窦炎。其临床主要表现是肛门部不适、坠胀疼痛,甚至有分泌物及潮湿、瘙痒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约85%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乳头肥大等是由肛隐窝感染所引起的,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1.西医病因病理肛窦因窦底在下,开口朝上,呈袋状,引流差,且容易受到损伤。发生炎症时,局部易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和组织增生。由于炎症的慢性刺激,常可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甚者可通过肛腺管状分支及联合纵肌纤维蔓延,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湿、热所患,虚实夹杂,有标实而本未虚者,亦有本虚标实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炙煿;或虫积骚扰,湿热内生,下注肛部;或因肠燥便秘,破损染毒;或因郁热邪毒灼伤津液,阴津亏损而成。
自觉肛门部坠胀,欲便不尽,时轻时重,卧位时症状减轻,伴有潮湿瘙痒,排便时可因粪便压迫肛隐窝,而感觉肛门疼痛,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消失。若括约肌受刺激而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不排便时的短时间阵发性刺痛。严重者疼痛可通过阴部内神经、骶神经、会阴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急性期常伴便秘,粪便中可带少许黏液,此种黏液常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炎症可刺激肛乳头增生,肥大的肛乳头可从肛门内脱出,加重肛门潮湿瘙痒的症状。
(1)肛门指检:肛门口有紧缩感和灼热感。病变肛隐窝处有明显的压痛、硬结或凹陷,可触及肿大、有压痛的肛乳头。
(2)肛门镜检查可见病变肛隐窝及肛瓣部位充血、水肿,肛乳头肥大,隐窝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红色肉芽组织。
(3)采用钩探针探查肛隐窝,从肛门内向外倒钩,常可探入病变肛隐窝较深的部位,并伴有少量的脓液排出。
1.诊断
(1)肛门内有异物感和下坠感,甚者有灼热、刺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潮湿、瘙痒。
(2)直肠指检肛隐窝处有明显的压痛、硬结或凹陷。
2.鉴别诊断
(1)肛裂:疼痛剧烈,有特殊的疼痛周期和疼痛间歇期,伴有便血,肛管皮肤有纵行裂口、溃疡;病程较长者,可见局部呈病理性改变。
(2)直肠息肉:如肛隐窝炎伴发肛乳头肥大,应与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部位一个或多个新生物,颜色鲜红,质地柔软,根蒂细长,无触痛,无明显症状。
(3)肛瘘:肛瘘内口多在肛隐窝处,触诊时内口下可摸到条索状物。
1.西药治疗有效抗生素的运用可控制局部的炎症,缓解症状。本病一般多为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也有变形杆菌、结核杆菌等。可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种类,给以相应的药物,必要时可做药敏试验。
(1)局部药物治疗:消炎消肿止痛中药膏。
(2)全身药物治疗:选用的药物有甲硝唑、氟哌酸(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类、链霉素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反复发作的肛隐窝炎或肛隐窝成脓者,或有内盲瘘形成者,本病伴肛乳头肥大者,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方法
①肛隐窝切开引流术
手术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肛门部常规消毒,局麻或腰俞穴位麻醉,在分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用钩探针倒钩该肛隐窝,沿肛隐窝做纵向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红油膏纱条或黄连膏纱条压迫止血、引流。术后每天便后坐浴、常规换药。
②肛隐窝切除术
手术方法:准备同上,在分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围绕病变肛隐窝、肛门瓣、肛乳头做梭形切口,完整剥离后,用弯血管钳夹住基底部,贯穿结扎并切除,创口用药及术后处理同上。
3.辨证治疗
(1)湿热下注证
证候:肛门坠胀不适,或可出现灼热刺痛,便时加剧,粪便夹有黏液,肛门湿痒;伴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2)阴虚内热证
证候:肛门不适,隐隐作痛,便时加重,肛门黏液溢出;伴盗汗,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痛。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4.中医外治
(1)熏洗法:用苦参汤、祛毒汤等煎汤,先熏后洗,洗时注意向上托柔肛门,有利于肛隐窝的引流,每天两次。
(2)塞药法: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每天坐浴后塞入肛内,每天两次,或用红油膏、九华膏搽入肛内。
(3)灌肠法:可用金黄散调制成糊状保留灌肠,通常在排便后进行,每天1~2次。
(4)物理疗法:除急性期以外,均可用红外线、微波、小功率激光等做局部照射,抑制细菌生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和缓解症状。如能进入肛门内部治疗,疗效更佳。
(5)其实肛隐窝炎最好的方法,还是局部中药膏消炎消肿排毒,中医说法驱邪扶正,效果最佳。
(1)保持排便通畅及肛门清洁。
(2)及时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
(3)肛门有痔疮、肛裂、肛瘘病变时应及时治疗。
黄能平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