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腹痛、大便隐血,若不重视,最终会酿成大毛病。就像一朵鲜花逐渐凋零……不是没有征兆,只是你从未注意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何识别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早期大肠癌多数无明显症状,需要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方可发现,随着癌肿的逐步增大才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主要有:
1.便血。大部分的便血都是痔疮导致的,如果是鲜红色的就是痔疮,如果你大便是黑色的,那就要小心了,因为大便从大肠到达肛门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就会导致血液与大便混合,并因为时间的关系,血液中的氧气被消耗,因而呈现黑色。
2.腹部包块。大约有半数的肠癌患者会出现腹部包块现象,这是肿瘤肠网膜及周围组织粘结引起的肿块,性质不规则,有一定的活动度,而在肠癌晚期由于肿瘤的浸润程度成高肿块可能会难以活动。
3.腹痛、腹胀。早期很少有这种现象,一般都是在中晚期,这也是肠癌的信号之一,因肠道功能紊乱,或肠道梗阻导致腹痛、腹胀,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4.排便习惯改变。比如大便变细、变形、排便次数明显增加、黏液便、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你是大肠癌的筛查对象吗?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50岁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50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50岁作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的流行病学况,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结肠镜筛查对象:
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4.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符合其诊断标准和家族中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筛查。
5.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应尽早行基因检测确诊,无症状家系成员也推荐检测明确。
6.MUTYH相关息肉病:是一种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类似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年龄平均在55岁左右。处理原则与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似,患病个体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并终生持续。
7.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的结肠镜筛查自18岁开始,每2~3年一次。幼年性息肉病15岁以前开始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则每年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未发现息肉则每2~3年一次。两者均需定期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而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需提前到8岁,同时不能忽视小肠的监测,可行小肠镜或影像学检查。
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最近不少学者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经内镜下切除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如何预防肠癌
1.每天走路半小时。医学研究表明,每天走路半小时,患肠癌的风险就降低二倍多。这是因为我们运动会加快胃肠道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不仅有效预防大肠癌,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2.坚持有氧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促进毒素排出。《英国癌症杂志》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危险。每天运动4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1/4。
3.多喝水。平常多喝水有利于肠道的冲洗,将有毒物质排出。并且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4.多吃粗粮。大肠内有许多有害细菌,如果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造成大肠的感染。多吃粗粮能够让大肠蠕动速度加快,加速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粗粮含有的营养素丰富,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大肠癌。
科室简介
医院肛肠科是一个最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类科室,拥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医护人员1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具有丰富的特色治疗经验。病区设在住院大楼7楼,床位35张,专科门诊位于门诊一楼东侧。
疾病治疗
常规疾病: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肛窦炎、肛乳头肥大、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等。
大肠炎性疾病:急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直肠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
大肠肿瘤疾病: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结直肠其它肿瘤。
其它肛肠疾病: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
特色诊疗
1、中西医方法为病人提供综合治疗方案。
2、开展了专病专方、中医食疗、中药熏蒸、中药灌肠、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艾灸、穴位贴敷、针刺热疗等中医特色疗法。
3、小切口技术。
4、其它“PPH”、“TST”、“挂线法”等微创无痛技术。
5、疼痛管理:使多数患者能在无痛或轻微疼痛的状态下度过术后恢复期。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骨科:—
外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碎石科:—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国医堂:—
康复科:—
妇产科:—
心内科:—
神内科:—
呼吸内:—
肝胃科:—
放射科:—
糖尿病肾内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