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文·段宏刚如果一座城市有灵魂,那么,对于古城西安来说,其灵魂就是盘踞在城市中心的城墙,它是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更是西安兴衰荣辱的亲历者,古城儿女的每一次悲欢离合,都会在它的身躯上反射出震耳欲聋的回响,然后把沧桑之声反馈给历史,供后人聆听和品读。再没有一个证物比城墙更了解古城的历史长度和厚度了。由渭河冲击形成的陕西关中平原,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足够的吸引力,能把蓝田猿人、半坡人等华夏先民吸引过来繁衍生息,并留下一个个人类活动史。西安城墙西安最终发展成为人类聚居区,具有城市的雏形,要追溯到西周初年。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两在姜子牙的辅助下,消灭殷商后,把都城从西岐(今陕西宝鸡岐山附近)向东搬迁到丰镐(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附近),就这样,这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石器时代的关中平原,时常可以看到豺狼虎豹等猛兽在大地上游荡,人类聚居区不但要面对猛兽的威胁,并且,还要受到其他部落的袭击,因此,守护人类聚居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在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人类集思广益,发明了城墙,用坚硬物质,如夯土、硬木、石块,后来发展成砖块,筑成数米高的防护墙,把聚居区包围起来,任凭墙外多么岌岌可危,墙内仍然可以安若泰山。西周人为了守卫自己的都城丰镐,跟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守卫自己的村落一样,举全国之力修筑了结实高大的城墙,这次建造城墙的举动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这座城市在后来不断筑高墙抵御外来威胁的决心。西安城墙自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打败项羽,君临天下,并定都渭河之畔后,为了让自己的江山长久太平下去,就给都城取名“长安”,由此,长安之名一直沿用到明代初年。秦汉之后,至隋唐时期,西安城墙的建造水平达到了顶峰,也昭示着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辉煌。史书记载,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墙,东西长度接近10公里,南北宽度达到8公里之多,周长达到37公里,总面积更是超过8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万,是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世界版图中建筑面积最大、繁华程度最高的都城,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城墙之内,规划十分完善和科学,分布着行政区、商贸区、居住区、娱乐区,当然还有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那些蓝眼睛高颧骨的外国人,操着不同语言,身着异域服饰,在长安城各大区域流连忘返,经商的经商,留学的留学,做官的做官,他们一边惊讶着这个东方大国的富庶程度,一边也跟长安城的居民共同营造着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而同时期欧洲第一大城市,位于台伯河下游的罗马城,城市面积不过14平方公里,无论是面积和人口,仅仅为长安城的六分之一,经济实力,更是被远远甩开。唐长安城平面图世上没有天长地久,也没有永远的繁荣兴旺。自唐代之后,随着王朝中心从长安向东方的开封、杭州、南京等城市偏移后,长安城的繁华很快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只留下残损的城墙向世人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在后来的历史中,西安城墙跟它守护着的城市同呼吸共存亡,墙破则城亡,墙立则城兴,在无数次战火中,城墙塌了又建,建了又塌,断断续续环绕西安上千年,最终演变成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古老、执着、厚重、恢弘、灿烂、粗犷、保守、自负……目前世人能看到的西安城墙,是明朝洪武七年到十一年(年——年)修建并竣工的,因此被称作“明城墙”。当明太祖朱元璋还在率领众将士到处南征北战时,谋士朱升以史为鉴,向朱元璋提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保卫胜利果实的良方。也是在这个时候,这座古城的名称从“长安”正式确立为西安,含有西部安定之意,时称“西安府”,随后一直沿用至今。西安护城河年,朱元璋费尽周折,终于打下了江山,朱升的提议在他脑子里不断清晰起来,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决定把朱升的提议变成现实。随即,在一道圣旨的魄力下,全国各县府接到了修筑城墙的命令。几年后,西安府的城墙在都督濮英的监督下,用四年时间高高筑起。这次修建的城墙是在唐代城墙遗址上改建起来的,整体呈长方形,周长将近14公里,墙体高度达到12米,墙顶宽度有13米,底座的宽度达17米左右,可以看出,整体宽度(厚度)大于高度,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防御性质,提高它的稳定性,面对任何攻城利器都可以稳固如山。修筑城墙时,工匠先是把黄土、石灰、米浆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击打夯实,等其干燥后,再用青砖将整个城墙的外壁和内壁砌好,之后,再用米浆浇灌相邻青砖结合处的缝隙,待整体干燥后,会凝结成一个坚固的整体,抗打击能力相当突出。西安城墙城墙的东南西北面,分别设置了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四个大门,大门上方建造有正楼、箭楼、闸楼三种高大的城楼,正楼为元帅指挥作战的场所,箭楼上开凿了许多射箭窗口,是方便将士射箭和观察敌情的城楼,闸楼里安放有绞车、滑轮等器械,方便士兵收放吊桥,控制敌人从护城河来进犯。护城河围绕城墙一圈,建在距离城墙根30——60米的地方,河面宽度为20米左右,水深6米左右。古代弓箭的有效射程为50米左右,敌人若是站在护城河外边射箭,护城河的宽度再加上护城河到城墙根的这段距离,已经大于弓箭的有效射程,削弱了弓箭的威力,因此,即使守卫城墙的士兵中箭,受伤程度也有限。从这些设计细节完全能看出古人的智慧。明城墙的规模和面积虽然没有唐城墙那么宏伟和庞大,但坚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比起之前却上了几个台阶,是冷兵器时代名副其实的铜墙铁壁。因此,在明朝之后的多次战乱中,它都能躲过战火的毁灭而屹立不倒,其结实程度可见一斑。关中四关朱元璋精心修建西安城墙,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迁都到西安做准备。毕竟,长安城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昔日中心城市的地位虽然丧失了,但它拥有强盛的龙气,是源于之前13朝在此建都,给这里积累了深厚的王者之气。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由于长安城东南西北方分别有潼关(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以及大秦岭这五大天险团团守护。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因为周秦汉唐时代的社会精英,把他们无论伦比的才情和智慧都献给了这片热土。所有这些,组成了长安城笑傲其它城市的软实力,朱元璋面对这样的风水宝地,怎么能不动心呢?因此,滋生迁都西安的想法,变得顺理成章。然而,随着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于年全面考察西安后回到都城应天(南京),还没有来得及详细给父皇汇报考察结果时,就因病重撒手人寰。丧子之痛让朱元璋从此一蹶不振,生命苟延残喘7年后,他同样鹤归西天,迁都西安的宏大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西安护城河西安虽然没能在明代又一次成为朝廷中心城市,续接上它昔日的辉煌,却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明城墙,自此后,西安城墙仿佛得到了上苍的眷顾,在多次战火中,它都能侥幸保存下来,到如今,它已经在时间之河里屹立余年之久,忠诚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灵魂和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品味的喜怒哀乐。西安城墙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把半部华夏文明史浓缩在了它的身躯里,把它誉为历史的活化石并不为过。世人常说:要了解中国古代史就去西安。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定位。自15世纪以后,人类战争全面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攻城武器升级了好几个档次,西安城墙在热兵器一次又一次攻击下,曾一度出现残垣断壁、风雨飘摇的态势,但它还是挺住了。西安城墙夜景一是由于它相当坚固,面对炮火可以泰然处之。二是守卫城墙的将士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精神城墙,一次次瓦解了进攻者的狂妄。三是西安城墙历经数百年已变成历史的圣物,在文明心的驱使下,攻守双方的将士都对它手下留情了。虽然到现代,随着城墙的历史作用完全丧失,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西安城墙又一次面临命运的抉择,幸运的是,它还是以比较完好的身躯活了下来,最终变成历史的宠儿,理所当然地成为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代城墙,并晋升为这座古城的象征符号。如今,它正敞开胸怀,以古典的心,时尚的外表,浪漫的气质,包容的精神,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聆听着历史和现代融合后的美妙韵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gsp.com/gdytp/18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