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的文教中心,“文修武备”则是西安城文教地位及文教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根据功能可将城内文教空划分为教学和考试两大类;根据教学内容又可分为新学和旧学两大类。主体包括城区的各类书院、儒学、经学、宗学、社学、八旗学堂等各类专业学堂,以及考试机构、乡试会馆等,还包含了附属得文教功能区,如一些寺庙和郊区的学田。至今保存情况完好的文教建筑多存于东南城区,展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文艺气息。而这种从明清建立起来的文教系统一直影响至今,使西安成为全国拥有众多高校资源的城市。
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位于今西安明城墙文昌门东部三学街中段,是目前国内集中收藏古代碑刻数量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处碑林。西安碑林最初形成于唐末至北宋三次迁置《开成石经》的过程中,到明万历年间始称“碑林”。而后经过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修整和改建,基本形成今日碑林陈列室八所、卷棚两所、碑廊六所及其他辅助建筑。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成立了博物馆,后到年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依托于博物馆,西安碑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现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万一千多件,陈列面积达平方米。西安碑林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堪称一座儒家典籍的石质图书馆和内容丰富的史料档案库,是中国文字发展史的直观展示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石雕刻艺术的宝库。作为国家4A级景区,很多游客都会在节假日的时候慕名前来,欣赏这碑刻的饕餮盛宴。
关中书院,位于今西安明城墙永宁门附近书院门街中段。关中书院在明清时期享誉全国,且在西安诸书院中影响最大,历时最久,以明朝大儒冯从吾在此主讲扬名全国。关中书院历经明天启年间的拆毁,后经康熙年间重修,并在乾隆年间被御赐“秦川浴德”的匾额,又重振当年学风,到了民国年间,关中书院改名为陕西第一师范学校。同时,关中书院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在明清时期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明士前往讲学,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去。但现在的关中书院作为西安文理学校的一个校区被使用,所以人们不能随意进出,只能站在门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讲学盛况。书院前的街道为书院门街,作为历史文化旅游步行街供游客们游览。
一庙三学,指明清西安的文庙、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因其均在西安明城墙内东南处,四地相邻,故合称“一庙三学”。文庙旧址在今碑林前院,府学旧址在今碑林西府学巷处,咸宁县学旧址在今碑林东咸宁学巷处,长安县学旧址在今府学巷西长安学巷处。文庙的建立,与明清时期对待孔子的态度有关。时人认为“孔子万世师,凡建学育才,必严庙祀,所以感人心,敦化本,诚治道所当先者”。明成化年间,两县学移徙于府学两侧,自然也邻近文庙,“一庙三学”的东南城区格局就此建立。此举不仅大大方便了学子之间的交流探讨,也增强了东南城区的文教区性质,一直延续至今。今三学街仍是著名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魁星楼,位于今西安明城墙东段,正对三学街而立。万历四十六年(年),由于在乡试中咸宁县学生员无一人中榜,于是咸宁左布政使高第“作培风脉,于二门外建砖塔,城头巽位置魁星楼”,使魁星楼的建立极富风水色彩。魁星楼为三层四角攒顶双重檐式楼阁,人可登临其上,凭栏远眺。在军事防御性的城墙上建造魁星楼,一方面弥补了西安城东南城区的“气运”,另一方面也应证了西安府作为西北军事重镇和文化重镇的双重身份。魁星楼曾遭兵火所毁,后在清乾隆年间重修,中有遭遇几次摧毁。到了建国后,伴随着西安城墙的重新修整,魁星楼也于年得以恢复。现成为西安城墙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陕西贡院,旧址位于西安城安定门内西大街北侧,明初,西安城中各职能建筑多重造、布设。原有贡院废毁,各地学子就在“三皇庙”考试。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即载:“陕西旧无贡院,每试士于三皇庙中”。明景泰年间,左布政使许资奏请朝廷修建乡试考场。贡院初建时工程浩大,尔后又经多次整饬,作为“为国求贤”的场所,关系着一省文风的盛衰。嘉靖四年修治后有文曰:“器物壮固,轮奂鲜美,气象森整,焕乎有章采,巍乎有定式,灿乎成巨观,而人文足称焉”。在道光和同治年间,陕西贡院经历了两次大的修整。虽“屡敝屡修”,但亦“屡修屡敝”,因为贡院进用于考试之期,试期一过就无人再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修治时只为补一时之残缺,并未为长远之计。所以在清朝废除科举制之后,陕西贡院也随之而废。年,陕西贡院改为建国公园,今为儿童公园。或许游人和孩子们在公园游览玩耍时,还能忆起这原先贡院的文气。
这些明清时期的西安城内的文化空间,其特质延续至今,在今天西安城城市空间功能分区中,也发挥着文化功能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