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肛窦炎症状
肛窦炎图片
肛窦炎好治吗
肛窦炎表现
肛窦炎治疗
肛窦炎手术

外科学肛痈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http://m.39.net/pf/a_4639378.html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肛痈浅部脓肿切开时应采取什么切口

A、放射状

B、十字形

C、弧形

D、平行纵切开

E、梭形

2、挂线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程短

B、无疼痛

C、不影响肛门功能

D、出血少

E、以上都不是

3、患者肛旁肿痛1周,近3天加重,伴发热恶寒,坐卧不宁。检查肛门左侧饱满,高于右侧,压痛明显,有波动感,最可能的诊断是

A、直肠后间隙脓肿

B、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C、肛门旁皮下脓肿

D、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E、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传向肛提肌

答案与解析

1、A

答案解析:肛痈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

2、C

答案解析:挂线疗法具有简便、经济、不影响肛门功能、瘢痕小等优点。适用于距离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亦作为复杂性肛漏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其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黏连的机会,从而防止了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的肛门失禁。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

3、D

答案解析: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发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感染区域比肛门皮下脓肿广泛而深。初起仅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出现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后局部症状加剧,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饱满,有明显压痛和波动感。

细目四肛痈

要点一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1.肛痈的定义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其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2.病因病机

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肛门破损染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也有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成。

要点二肛痈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由于脓肿的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也有差异。如提肛肌以上的间隙脓肿,位置深隐,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提肛肌以下的间隙脓肿,部位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

(1)肛门旁皮下脓肿

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微。

(2)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发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感染区域比肛门皮下脓肿广泛而深。初起仅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出现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后局部症状加剧,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饱满,有明显压痛和波动感。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隐,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肛门指诊,可触及患侧直肠壁处隆起、压痛及波动感。

(4)直肠后间隙脓肿

症状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相同,但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可产生钝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的深部压痛。肛门指诊,直肠后方肠壁处有触痛、隆起和波动感。

本病5~7天成脓,若成脓期逾月,溃后脓出灰色稀薄,不臭或微臭,无发热或低热,应考虑结核性脓肿。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超声波检查:有助于了解肛痛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要点三肛痈的治疗

肛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注意预防肛漏的形成。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皮肤焮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若有湿热之象,如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合用萆薢渗湿汤。

(2)火毒炽盛证

证候: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证

证候:肛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肺虚者,加沙参、麦冬;脾虚者,加白术、山药、扁豆;肾虚者,加龟甲、玄参,生地改熟地。

2.外治

(1)初起

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2)成脓

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3)溃后

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漏者,按肛漏处理。

3.手术方法

(1)脓肿一次切开法

适应证:浅部脓肿。

操作方法:在麻醉后,取截石位,局部消毒,于脓肿处切口,切口呈放射状,长度应与脓肿等长,使引流通畅,同时寻找齿线处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将切口与内口之间的组织切开,并搔刮清除,以避免形成肛漏。

(2)一次切开挂线法

适应证: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操作方法: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局部消毒,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抽脓,指示部位,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可切取脓腔壁送病理检查)。然后用球头探针,自脓肿切口探人并沿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内口,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导协助寻找内口,探通内口后,将球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脓腔拉出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并使之有一定张力后结扎,创口内填以红油膏纱条,外敷纱布,宽胶布固定。

(3)分次手术

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切口应在压痛或波动明显部位,尽可能靠近肛门,切口呈弧状或放射状,须有足够长度,用红油膏纱条引流,以保持引流通畅。待形成肛漏后,再按肛漏处理。病变炎症局限和全身情况良好者,如发现内口,可采用切开挂线法,以免二次手术。

(4)术后处理

酌情应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的中药或抗生素,以及缓泻剂。术后每次便后用苦参汤坐浴,换药。挂线者,一般约10天自行脱落,可酌情紧线或剪除,此时创面已修复浅平,再经换药后,可迅速愈合,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各种方式的手术后,须注意有无高热、寒战等,如有则应及时处理。

(5)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1)定位要准确。一般在脓肿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待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

2)切口。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

3)引流要彻底。切开脓肿后要用手指去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

4)预防肛漏形成。术中应切开原发性肛隐窝炎(即内口),可防止肛漏形成。

编辑:刘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gsp.com/gdyhzm/1290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